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全長16.34公里,它的起點是福州市長樂區松下鎮,而終點則是平潭綜合試驗區蘇澳鎮。下層設計了雙線一級鐵路,上層為高速公路,每個方向各設有兩條車道和應急車道。它不僅極大地縮短了福州市和平潭島之間的地理距離,更將閩南、臺灣及東南亞的交通紐帶聯系在了一起。
在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建設過程中,工程師們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建設工期之短,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建設僅歷時3年零7個月,這對于一座16.34公里的跨海大橋來說,可以說是神速。
其次是建設成本之低,相比于其他大型跨海大橋,它的建設成本只有同類項目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不僅使得整個建設過程更加經濟高效,也為后續大橋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經驗和借鑒。
最后是技術創新之前沿,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全球首座采用浮法成形工藝建造的跨海大橋。這種工藝是通過將鋼箱梁放置在水面上浮起,待其完成固結后再將橋面吊裝至橋墩上的一種建造方式。這種施工方式無需支撐,能夠利用浮力控制施工的進度,同時既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也提高了施工效率。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于“2020年10月1日”完成高速通車,“2020年12月26日”完成全面通車。它的落成對于平潭的旅游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平潭因其豐富的自然美景和獨特的島嶼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旅游觀光。而有了這座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游客們可以更加快捷地從全國各地到達平潭島,不再需要乘坐班車,現在有高鐵、動車直達,旅游時間和路途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不過,我們在欣賞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其保護與維護。大橋建設所涉及的海域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都需要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因此,我們應該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共同致力于打造一個和諧生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平潭。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建設不僅是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平潭旅游業發展的新起點。小白相信在未來的時間里,平潭將會借助公鐵兩用大橋這個重要的物質基礎設施,成為一個更加繁榮、美麗、宜居的城市。
]]>就在昨天也就是2019年7月17日,作為國內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建成后也將成為世界最長跨海公鐵兩用大橋的福平鐵路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平潭段公路梁終于順利合龍,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公路鐵路橋實現了全線貫通。中國鐵建大橋局建設者整整花了快6年的時間,在這個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的平潭海峽上建立起了這座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跨海大橋不僅是未來京臺高速的咽喉部分,更是目前世界上難度最大的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全長16.34公里,可以對比一下已經建成的平潭海峽大橋全長3510米,花費時間3年半,這是一次中國速度和難度的新高度。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在2013年11月開始動工的,起于福建省長樂市松下鎮,經人嶼島、長嶼島、小練島、大練島,最后從平潭蘇澳鎮上島,全長16.34公里。大橋下層鐵路設計的是承載時速達到200公里的雙線I級鐵路,上層公路則設計的是承載時速達到100公里的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平潭海峽常年處于風大、浪高、水深、急流等環境,是與百慕大、好望角并稱為世界三大風口的海峽,據數據統計這里每年6級以上的大風超過300天,7級以上的大風超過200天,最大浪高約為9米多,足有接近四層樓的高度,所以一度被稱為“魔鬼海域”跟“建橋禁區”。可是這些困難并沒有難倒中國偉大建設者,為了適應這些惡劣的大風環境和避免海上運梁出現的安全等風險,項目主導研制出了國內首臺臺風區雙孔連做造橋機。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總投資金額高達120億,并且先后一共要投入30萬噸鋼鐵、266萬噸水泥,當當這些建設材料,就足以建造出8座迪拜塔了。大橋在經過“鐵軍”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數千名建設者的辛苦努力下,在2018年10月3日已經實現了連續鋼構鐵路梁合龍。再加上2019年7月17日的大橋連續鋼構公路梁順利合龍,此時此刻的大橋北東口水道公路梁、鐵路梁均已實現竣工貫通。這又是一次“基建狂魔”在建橋禁區內取得的偉大勝利。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預計通車時間2020年,屆時福州至平潭將實現半小時“經濟生活圈”,當然這也是福州、長樂、平潭三地的重要連接關口。這座跨海大橋總有一天也會成為連通到臺灣的橋梁,因為平潭是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地方,與臺灣的最近距離僅僅只有68海里。作為京臺高速的咽喉部分,這座大橋是成為通往臺灣遠景規劃的一個重要通道。平潭綜合實驗區將來也一定會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的重要通道。
]]>